fbpx

拍影片一定要會的三種打光!

拍片時,光線是不可或缺的存在

無論是照片、影片或是遊戲,畫面總會透過光影來讓人物符合場景和氛圍,那麼哪一些是我們常見到的打光法呢?以下我們會介紹三種基本的打光的由來!

✦倫勃朗光✦

倫勃朗光 緣起於文藝復興時期荷蘭著名畫家 —— 倫勃朗·哈爾曼松·凡·萊因的油畫《夜巡》,用光線塑造形體,畫面層次豐富,富有戲劇性!

點擊這裡觀賞 448 億像素的《夜巡》

▌特點:人物正面臉部的部分,由眉骨、鼻樑和顴骨暗區會構成三角形的光

倫勃朗一生畫了100多幅自畫像,根本就是現代的自拍狂人!

我們可以透過不同時期的自畫像來了解他

電影《一代宗師》中可以看到由梁朝偉飾演的葉問臉上,有著三角形的光,這就是使用倫勃朗光拍攝的電影案例!

《一代宗師》,2013年,導演  王家衛

✦明暗對照法✦

卡拉瓦喬,《裘蒂斯與赫羅弗尼斯》,約1607年,144 x 173.5 cm

明暗對照法(義大利語:chiaroscuro),源於義大利語的「明」(chiaro)與「暗」(scuro),是文藝復興時期發展出的繪畫技法,通過強烈明暗對比的基調以塑造3D立體效果。

 

義大利畫家米開朗基羅·梅里西·達·卡拉瓦喬確立了明暗對照法的地位,他調和「人工光」和「自然光」,開創強調光影、對比的寫實主義。

▌特點:光線來源明顯,像聚光燈一樣打在陰暗的場景

卡拉瓦喬,《捧果籃男孩》,約1593年,67 x 53 cm

明暗對照法在現代透過電影影像風格而為人所知,電影《教父》中,在許多畫面運用「頂光」,打出陰暗的人物輪廓,使整體明暗對比強烈!

《教父》,1972年,導演 法蘭西斯·柯波拉

「電影是由對比所構成的,太多的黑暗或光線都無法說出這個故事。」

✦自然光線✦

克洛德·莫內,《印象·日出》,1872年,48 cm × 63 cm

將自然光線表現在畫面上,可以說是印象派畫家的專長,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法國畫家 奧斯卡-克洛德·莫內,他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,擅長表現光與影,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。

 

▌特點:沒有非常明確的陰影和輪廓線,對比較沒有非常的強烈

克洛德·莫內,《艾普特河岸的白楊樹》,1891年,81.8 × 81.3 cm

現代電影中,也有許多是運用自然光線拍攝的!像是電影《神鬼獵人》為了讓畫面更加真實,幾乎全片採用自然光作為電影的光源!

《神鬼獵人》,2015年,導演  阿利安卓·崗札雷·伊納利圖

看完以上三位光影大師後,你可以在拍影片的時候試試,打光沒有所謂的正確和錯誤,只要能營造出影片氛圍,就是適合的打光!

圖片來源:La Vie 叢書部、維基百科、DC FILM SCHOOLPhotoblog攝影札記Unsplash

Facebook